您所在位置:首页>起名知识 >汉朝诸侯国

汉朝诸侯国

发布时间:2025-07-10 09:41:40文章类型:原创文章
起名头像
方圆起名网林大师
资深起名专家

汉朝诸侯国

汉朝诸侯王国列表

楚(前201——前68)

元王(刘交) (23)前201

夷王(~郢客) (4)前178

刘戊(21)前174

文王(~礼) (3)前153

安王(~道) (22)前150

襄王(~注) (12)前128

节王(~纯) (16)前116

刘延寿(32)前100

荆(前201--前195)

荆王(刘贾)(6)前201

燕(前181--前127)

敬王(刘泽)(4)前181

康王(~嘉)(26)前177

刘定国(24)前151

齐(前201--前125)

悼惠王(刘肥)(13)前201

哀王(~襄) (10)前188

文王(~则) (14)前178

孝王(~将闾)(11)前164

懿王(~寿)(23)前153

厉王(~次昌)(5)前130

赵(前198--前153)

隐王(刘如意)(3)前198

共王(刘恢)(16)前196-前180

幽王(刘友)(16)前196

刘?(26)前179

吴(前195--前153)

吴王(刘濞)(42)前195

济北(前178--前176)

东牟侯(刘兴居)(2)前178

胶西(前164--前153)

平昌侯(刘卬)(11)前164

胶东(前164--前153)

白石侯(刘熊渠)(11)前164

济南(前164--前153) 扐

侯(刘辟光)(11)前164

葘川(前164--公元9)

武城侯(刘贤)(11)前164

懿王(刘志)(26)前153

靖王(~建) (20)前129

顷王(~遗) (35)前105

思王(~终古)(28)前74

考王(~尚)(6)前46

孝王(~横)(31)前40

怀王(~友)(6)前9

刘永(12)前3

城阳(前178--公元26)

景王(刘章)(2)前178

共王(~喜)(33)前176

顷王(~延)(26)前143

敬王(~义)(9)前177

惠王(~武)(11)前108

荒王(~顺)(46)前97

戴王(~恢)(8)前51

孝王(~景)(24)前43

哀王(~云)(5)前19

刘俚(1)前19

衡山(前164--前121)

庐江王(刘赐)(43)前164

济北(前164--前86)

贞王(刘勃)(13)前164

成王(~胡)(54)前151

刘宽 (11)前97

河间(前178--前164)

文王(刘辟疆)(13)前178

哀王(~福)(1)前165

燕(前195--前180)

灵王(刘建)(15)前195

淮南(前196--前121)

厉王(刘长)(23)前196-前173

阜陵侯(~安)(43)前164

梁(前178--公元10)

孝王(刘武) (35)前178

恭王(~买) (7)前143

平王(~襄) (40)前136

贞王(~毋伤)(11)前96

敬王(~定国)(40)前85

夷王(~遂)(6)前45

荒王(~嘉)(15)前39

刘立(27)前24-公元3

刘音(5)公元5

代(前178--前65)

孝王(刘参)(17)前178

恭王(~登)(29)前161

刚王(~义)(38)前132

顷王(~阳)(25)前94

刘年(4)前69

河间(前155--公元9)

献王(刘德)(26)前155

共王(~不周)(4)前129

刚王(~基) (12)前125

顷王(~缓) (16)前113

孝王(~庆) (43)前

97

刘元 (17)前54-前37

惠王(~良) (27)前32

刘尚(14)前5

鲁(前155--公元9)

共王(刘余) (27)前155

安王(~光) (40)前128

孝王(~庆忌)(37)前88

顷王(~封)(28)前51

文王(~晙)(19)前23

乡侯(刘闵)(13)前4

赵(前155--公元10)

敬肃王(刘彭祖)(63)前155

顷王(~昌)(19)前92

怀王(~尊)(5)前73-前68

哀王(~高) (1)前66

共王(~充) (56)前65

刘隐 (19)前9

长沙(前155--公元9)

定王(刘发)(28)前155

戴王(~庸)(27)前127

顷王(~附朐)(17)前100

剌王(~建德)(34)前83

王(~旦)(2)前49-前47

孝王(~宗)(3)前45

缪王(~鲁人)(49)前42

刘舜 (2)公元7

中山(前154--前54)

靖王(刘胜)(42)前154

哀王(~昌) (2)前112

康王(~昆侈) (21)前110

顷王(~辅) (3)前89

宪王(~福) (17)前86

怀王(~修) (15)前69

胶东(前148--前1)

康王(刘寄) (28)前148

哀王(~贤) (14)前120

戴王(~通平) (24)前106

顷王(~音)(54)前82

恭王(~授) (14)前28

刘殷 (13)前14

六安(前121--公元10)

恭王(刘庆) (38)前121

夷王(~禄) (10)前83

缪王(~定) (23)前73

顷王(~光) (27)前50

刘育 (33)前23

清河(前147--前135)

哀王(刘乘) (12)前147

常山(前145--前113)

宪王(刘舜) (31)前145

刘勃 (1)前114

信都(前8--公元5)

刘景(13)前8

真定(前114--公元9)

顷王(刘平)(25)前114

烈王(~偃)(18)前89

孝王(~由)(33)前71

安王(~雍)(16)前38

共王(~普)(15)前22

刘杨(16)前7

泗水(前114--公元9)

思王(刘商)(11)前114

哀王(~安世)(1)前103

戴王(~贺)(22)前102

勤王(~综)(39)前80

戾王(~骏)(31)前41

刘靖 (19)前10

燕(前117--前79)

剌王(刘旦) (38)前117

广阳(前73--公元9)

顷王(刘建)(29)前73

穆王(~舜)(21)前44

思王(~璜)(20)前23

刘嘉(12)前3

高密(前73--公元9)

哀王(刘弘)(8)前73

顷王(~长)(34)前65

怀王(~宽)(11)前31

刘慎(29)前20

楚(前52--公元12)

孝王(刘嚣)(28)前52

怀王(~芳)(1)前24

思王(~衍)(21)前23

刘紆(10)前2

定陶(前41--前8)

共王(刘康)(19)前41

刘欣(14)前22

中山(前47--前1)

哀王(刘竟)(13)前47-前34

孝王(~兴)(30)前37

刘箕子(6)前7

汉朝诸侯国

汉朝刘氏诸侯国是指汉朝开国以来所封的刘氏诸王的封国。

汉高祖刘邦在统日子下之后,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,之后又迅速将异姓诸侯王消灭,而大封其宗室为王,自刘邦以后,汉朝历代皇帝都大封其宗室为王。

汉初分封的同姓宗族诸侯王国,受汉廷节制﹐在地方又有相对的独立性﹐是西汉前期的一种重要的行政区划制度 。汉朝初期分封诸侯王形成的的一种重要的行政区划制度。同姓皇室成员被分封在一定地域形成的诸侯王国﹐既受汉廷节制﹐又有相对的独立性﹐其特殊地位延续了五十年之久。

汉朝诸侯国

汉初封国不仅在政治上独立行使职权,而且在经济上享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自主权。

(一)征收赋税。汉初诸侯王经济权力很大。他们在封国内可以征收汉廷规定的各种赋税。王国赋税的征收和汉中央政府一样,主要有两大类:一是租赋,即田租和人口税;一是山川园池和市井之税。前者供给王国官吏俸禄、养活军队以及政府日常开支,后者则主要用于供王室自身的开支,亦即诸侯王的“私奉养”。

汉初地税的征收实行“什五税一”之制。景帝元年(前156年)改为三十税一。其间文帝时即实行轻徭薄赋政策,时或“什五税一”,或“三十税一”,十三年曾免征天下租税。人口税包括算赋和口赋。西汉政府规定:“民年十五以上或五十六出赋钱,人百二十为一算,为治库兵马。七岁至十四岁,出口钱人二十。”(注:《汉书·高帝纪》注引《汉仪注》。)

除田租和人头税外,政府还征收献费。献费征收主要是送交皇帝供天子享用的。但由于汉政府开始没有统一规定数额,由各诸侯王和郡国自行收取,故诸侯王常假公济私,加重人民负担,因而引起了人民的反对。至高祖十一年(前197年)二月,高帝下诏,统日子下民献费为“人岁六十三钱”(注:《汉书·高帝纪》。)。

(二)兴办工商业。诸侯王国疆域辽阔,物产丰富。汉初国度对地方兴办工商业几乎没有限制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载:“汉兴,海内为一,开关梁,弛山泽之禁,是以富商大

汉朝诸侯国

初,有燕、赵、楚、九江等七个异姓王国。高祖以次翦灭异姓诸王,刑白马作誓:“非刘氏而较好,天下共击之。”同时规定非功不得封侯(这一条后来没有奉行,汉朝丞相、外戚都例行封侯)。

汉代诸侯国“大者夸(同“跨”)州兼郡,连城数十”。他们君国子民,自置官属。王国的置官略仿汉朝,按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:“诸侯王,高帝初置,金玺绿绶,掌治其国。有太傅辅王,内史治国民,中尉掌武职,丞相统众官,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。”《通典·职官典》: “汉朝唯置丞相,其御史大夫,皆自置之”

孝惠元年,王国所辖诸郡太守的任免权力收归朝廷。景帝则彻底剥夺了诸侯王对封国的行政权力。按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:“景帝中五年,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,天子为置吏,改丞相曰相,省御史大夫,廷尉、少府、宗正、博士官,大夫、谒者、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。”

汉武帝时,诸如郎中令、太仆等诸侯王的王宫官员的任免权也收归中央,并颁布《左官律》,规定在王宫任职的官员不得出任中央官员。成帝绥和元年(前8年),废诸侯王内史,以相治民。这时的相其实与郡太守没有区别(此时的王国的辖区大小也就相当于一个郡),仅仅是品秩为真二千石,高于郡太守而已。到此为止,诸侯王仅仅保留了通过汉朝派遣的官员征收租税供自己享用的权利。

展开剩余内容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