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许多姓氏起源于姬姓,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,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,但多以姬姓为主要源头:王姓、张姓、杨姓、周姓、吴姓、李姓、孙姓、胡姓、朱姓、林姓。
1、王姓:中华姓氏之一,主要源自姬姓,部分源自子姓、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。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2、张姓:中华姓氏之一,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,主要源自姬姓及改姓等。上古黄帝之孙张挥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3、杨姓:源于晋武公子伯侨。晋灭杨后,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的食邑。羊舌氏出于姬姓,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,故以羊舌为姓。至晋顷公十二年,晋灭羊舌氏,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,居住在弘农华阴,以祖宗封地杨为姓,其后代开基各地,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,史称杨氏正宗。
4、周姓:西周初年人周姓祖先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,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为狄所逼,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,从此称为周族。到文王姬昌时,以国为氏。
5、吴姓:出自黄帝姬姓。春秋后期,吴国崛起,后来被越国所灭,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。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。
6、李姓:商朝时期,有周的同姓后裔,名巴人,居钟离山。周武王灭商后,封巴人于巴称巴子国。公元306年,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国,史称成汉,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排名较好个王朝。
7、孙姓:孙姓,中华姓氏之一,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,据史书记载,主要源自姬姓、芈姓及改姓等,较好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,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是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。
8、胡姓:春秋末期,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,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,国人都以胡为氏,称胡氏,形成两支胡氏,世代相沿。
9、朱姓:源于姬姓,以国名为氏。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东省邹县一带。
10、林姓:源自姬姓,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,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。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叫林开,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名字为氏。
姬姓分支有周姓、吴姓、郑姓、鲁姓、魏姓、杨姓、蔡姓、韩姓、霍姓、管姓、毛姓、曹姓、卫姓、毕姓、蒋姓等411个姓。姬姓,占《百家姓》总数504姓的82%,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,姬姓是名副其实的“万姓之祖”。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,为黄帝之姓、周朝以及吴国、鲁国、燕国、卫国、晋国、郑国、魏国、韩国等诸侯国的国姓,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——黄帝,黄帝因长居姬水,以姬为姓 。
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、吴姓、郑姓、鲁姓、魏姓、杨姓、蔡姓、韩姓、霍姓、管姓、毛姓、曹姓、卫姓、毕姓、蒋姓等411个姓,占《百家姓》总数504姓的82%,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,姬姓是名副其实的“万姓之祖”。
政治名人颛顼:号高阳氏,五帝之一,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。二十岁时,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。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。帝喾:名俊,一作夋,号高辛氏,史称帝喾,为“三皇五帝”中的排名较好位帝王,即黄帝的曾孙,前承炎黄,后启尧舜,奠定华夏基根,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,商族的排名较好位先公。后稷,周的始祖,名弃,曾经被尧举为“农师”,被舜命为后稷。后稷在尧舜时代当农官,教民耕种,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。不窋:夏朝时期周部族首领、周朝先祖。公刘:名刘,史称公刘,周部族的杰出首领,修复后稷之业,务耕种行,迁国于磁、豳,周道之兴自此。
姬姓是古老的姓氏,是远古八大姓氏之一,是现代许多姓氏的源头,比方说,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吴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