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首页>起名知识 >李叔同的几个人生阶段,写出了李叔同一生的最大特点是什么

李叔同的几个人生阶段,写出了李叔同一生的最大特点是什么

发布时间:2025-05-05 01:53:55文章类型:原创文章
起名头像
方圆起名网林大师
资深起名专家

李叔同的几个人生阶段,写出了李叔同一生的相对较大特点是什么

才子李叔同和高僧弘一法师,联系起来,堪称传奇。圆寂前,他曾手书四字“悲欣交集”,可谓概括了他的一生。以下是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关于李叔同的文章。

世间已无李叔同

世间已无李叔同。他虽已故去七十年,却留给后人说不尽的话题。

他生于风云激荡的19世纪末,逝于战火连绵的20世纪中,短短六十三年,前半生阅尽繁华,后半生一袭僧衣,临终前只留四字绝笔:悲欣交集。虽只四个字,其深意却众说纷纭。

在中国艺术史上和文学史上,李叔同这个名字有着太多的光环。音乐、美术、书法、戏剧、诗文,他无所不通;他更是开风气之先,将西方音乐、美术、戏剧初次引入国内:创办了中国较好本音乐杂志,在国内首开人体模特教学,创办了中国较好个话剧团体“春柳社”并亲自登台表演......当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”这样脍炙人口的歌被代代传唱;当他的书法绘画作品被后人视作珍宝收藏;当中国话剧艺术在他之后渐入佳境,我们怎能用三言两语说清楚“李叔同”这个名字的意义,又怎能以“旷世才子”一词将这一切笼统概括。

他也曾教书育人,可谓桃李满天下。美术家丰子恺、潘天寿,音乐家刘质平、吴梦非、曹聚仁......这些后来声名显赫的人物,都曾师从李叔同。而他的学生中,无人不敬慕李先生。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学,更因为他的人格。李叔同较好器重的两位学生,一位是丰子恺,一位是刘质平。如果去细细探究二位师从李叔同过程中的诸多细节,便可以毫不武断地说:没有李叔同,便没有作为文艺大师的丰子恺,也没有作为排名较好音乐家的刘质平。由于李叔同的引导,丰子恺才确立了其一生钻研的方向——绘画。许多年后,丰子恺如此回忆当初:“当晚这几句话,便确定了我的一生,但我不记得年月日时,又不相信算命,如果记得,而又相信算命先生的话,那一晚一定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关口,因为从这晚起,我打定主意专门学画,把一生奉献给艺术。”对于刘质平,李叔同则不惜解囊相助,以薪水资助他留学日本。正如刘质平自己所说:“先师于余,名为师生,情深父子。”我不知道,当今之世,还有没有像李叔同这样有才学又以真心育人的老师。

作为才子的李叔同,作为导师的李先生,以及后来作为律宗十一代祖师的弘一法师,联系在一起,实在堪称一部传奇。后世人及他的仰慕者,或许无人能说清楚李叔同出家的真正原因。不因厌世,不为逃避,或许,繁华阅尽之后,他澄明的心便自然投向了这样一处清凉之所。阿兰若处,曲径通幽。他在佛国的净土里潜心修行,讲经弘法,于是中国的文化史上便又多了一分遗产。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,只留深爱他的人在俗世里空自纠结。李叔同出家后,他的日本籍妻子流着泪回到日本,不久后终于不甘心又回到杭州找他,于是便有了这样一段对话:

“叔同——”

“请叫我弘一。”

“......弘一法师,请你告诉我,什么是爱?”

“......爱,就是慈悲。”

“先生,你对世人慈悲,为何独独伤我?”

“......”

先生,你对世人慈悲,为何独独伤我?弘一不言,西湖不言。

而,西湖水里,又新添了些许泪滴,只为李叔同。

后记:较好近读《弘一大师李叔同的诗词人生》,又看了电影《一轮明月》,太多感触,乃至震撼。这里只是简短叙述。比较后面录一首李叔同的诗《归燕》,这首诗其实也是配过曲可以唱的:

几日东风过寒食,秋来花事已阑珊,

疏林寂寂变燕飞,低回软语语呢喃。

呢喃呢喃,雕梁春去梦如烟。

绿芜庭院罢歌弦,乌衣门巷捐秋扇.

树杪斜阳淡欲眠,天涯芳草离亭晚。

不如归去归故山。故山隐约苍漫漫。

呢喃呢喃,不如归去归故山。

展开剩余内容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