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ú
胪朐河之战,明征鞑靼的一战。
明永乐七年(1409) 七月,成祖朱棣因蒙古鞑靼部首领本雅失里杀明廷使者郭骥,特命邱福为大将军,王聪、霍亲为左右副将军,王忠、李远为左右参将,率军10万北征。八月,邱福等出塞,亲率千余骑先至胪朐河(今蒙古境克鲁伦河)南岸,遇鞑靼游兵,败之。邱福求战心切,遂乘胜过河,获间谍1人,轻信其所指,不待大军云集,抢先驰马挥兵疾行,诸将被迫仓卒跟进。途中突遭鞑靼部包围,王聪突围战死,邱福、霍亲、王忠、李远被执杀,全军覆没。败讯传至北京,朱棣大怒,决意亲征。
“胪”字的读音为“lú”,是一个汉字,属于汉字拼音中的排名较好声。这个字在古代曾经有过多种含义,较好常见的是指人腰下的两块肉,也就是臀部。在古代医学中,它也被用来指代人的膀胱。在古代文献中,胪这个字的出现频率并不高,但是它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还是被广泛使用的,例如在古代的武将们进行战斗的时候,会用胪来形容马的肚子,意味着战马的力量和速度。总的来说,“胪”这个字是一个比较古老而且不太常见的汉字,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还是会被使用。
胪
(臚)
传语,陈述:胪布(宣布,陈述)。胪言(传言)。胪句(上传语告下为“胪”,下传语告上为“句”)。胪心(陈述心情)。胪唱(科举时代进士殿试后,按甲第唱名传呼召见。亦称“传胪”)。
陈列:胪列。
〔鸿胪〕古代官名。
腹前的肉。
笔画数:9;
部首:月;
胪共 9 画,所有9画的字。
胪字笔顺:
撇、横折钩、横、横、竖、横、横折、横、撇
胪(lú)是一个汉语汉字,在字典中解释为陈列,陈述,出自《礼记·礼运》。
释义
胪在字典中解释:陈列,陈述.
胪(lú)做名词时:
(形声。从肉,卢声。本义:皮肤)
意思一为皮肤 [skin]如:胪,皮也。——《说文》(胪,是皮肤)。
胪革充盈。——《礼记·礼运》。疏:“革外之薄皮。”
意思二为腹前壁的肌肉和筋膜。见《素问·六元正纪大论》。也指肚腹 [belly]。如:胪胀(病名。腹胀);胪肿(腹肿)。
意思三为额头 [front]如:七液洞流冲胪问。——《黄庭内景经》。务成子注:“胪间两眉间,谓额也。”